不知道大家有否遇過以下的一種情況:
搭車返工返學時,一路暢通的路上驟然出現停滯,
透過玻璃窗看到馬路前方因一輛私家車違法停泊,
以致後面車輛不夠空間穿越,而令到道路堵塞,
在車上的你當刻會有什麼的想法?
1. 「(望著鐘錶時時間1分1秒地過)比我預期的交通出勤時間用多10分鐘,唔知趕唔趕得切?會否遲到?遲到的話別人會怎麼想我?
2. 「私家車車主究竟去了哪裏?還有幾耐會回來?」
3. 「怎會有人這麼不負責任,自私為求自己方便而犧牲其他道路使用者的時間!」
4. 「生氣又如何,我在車上也只能等待;無法改變事情。早知自己要在時間分配上用得更好,預鬆動一些,就不至於在以下的困境中」
以上的評估事件方式和想法又會激發怎樣的感受?
疑惑、焦急、擔憂、不爽、討厭、
煩躁、生氣、挫折、懊悔等
不難想像以上的情景會讓人感到壓力
是因為自我設定目標受阻未能順利進行,
然後我們歸因或解釋某人做這件事
是因為對方一些不理想的個性特質。
心理學上這是行動者-觀察者偏誤
(actor-observer bias)
遇到失敗或不利社會行為時,
作為「觀察者」的我們容易把對方的行為歸咎其內在因素,這樣會讓我們把自己和對方安放在對立面,並作出批判,為溝通埋下一些危機。
停下來想一想,當我們是「行動者」(如:把車停在路中心),我們傾向會為自己解釋因為有好多「不得不的情況和挑戰」以致我們會做這樣的決定。
回到日常生活的溝通困難,其中一個原因
可能就是我們跌落這個評價預設對方意圖的陷阱中,並不斷找尋不同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看見,
反而增加更深的誤會。
下次當你遇到溝通困難時,
不妨停下來留意一下自己的想法,
留意當中有多少是觀點、
又有多少是客觀事實的情況?
想法能引起不同的情緒,我們「選擇」相信怎樣的想法,或許讓我們在感受和行動中可享有多一點自由!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