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養2隻兔子,
成年的兔子可以有接近人類小孩3歲左右的心智能力,
從小就在人類關愛及充滿口語對話的環境中成長的兔子,
可以有解讀語氣及社交互動氛圍,理解簡單指令的能力,
溝通完全無障礙!
我家2隻兔子目前身體狀態健康,正因為年輕有活力,
平常在家調皮搗蛋就非常多!
兔子的天性是愛啃咬,因為他們的牙齒會不斷的成長,
需要不斷依靠進食來磨牙,
結果就是「萬物皆可咬」,甚麼都放嘴巴咬一下,
但兔子的心智和視力未足以能判斷甚麼可以放進嘴巴,
甚麼不行咬,甚麼有毒,
只能靠氣味和味道來確認是否為食物。
我家剛滿1歲的兔子正在適應絕育後荷爾蒙變化的身體,
脾氣變大,性情改變,
原本乖巧黏人的天使兔兔,
突然變得調皮、唱反調、拒絕主人親近、學不乖,
他會胡亂尿尿、不給摸、不斷啃咬不該咬的東西(提醒無效)
眼神總是透露著煩躁、厭惡。
我內心也煩躁不已,也反思絕育*是否真的是對的選擇。
但後來我仔細去思考這隻兔子的經歷,切身處地去思考,
我突然可以理解他為何會反抗,
至於那些「調皮、唱反調、學不乖」可能只是我的主觀評價。
我的主觀判斷是這隻兔子他會了做主人討厭的事來操弄我,
但仔細去思考後發現,兔子也有自己的喜惡,
會不會他只是用行動去表達不滿,而非故意惹怒我?
例:他不是故意隨地便尿,他是不喜歡我為他鋪好的地墊?
他沒有了荷爾蒙的加持,變得對除了吃以外的事物興致缺缺?
他是不是也感到不安,因為身體和週邊環境都在變化?
我聯想到我們哺乳類動物的外顯行為的背後
都是具有內在心理意圖的。
在我的實務工作中,
經常遇見家長困惑和困擾於孩子不同的情緒行為,
我們一起在討論的過程中都會發現,
大人自己過去的經歷都會影響我們如何解釋孩子的行為,
而我們如果單純只相信1個解釋(通常就是主觀判斷),
孩子內心會感到被誤解和委屈,
又或者是我們距離真正要關心的議題越來越遠,
然後親子磨擦就會出現和加深。
但如果,我們持開放的態度嘗試去思考不同的可能性,
我們更有可能貼近孩子真實的感受和需要,
而家長也更能減輕教養時的心理負擔。
思考可能會伴隨疲累和痛苦,
但也因為我們是會思考的人類,
因此我們有富豐的情感和想像,
也能為自己的經歷賦予新意義和方向,豁然開朗。
*註:以生物學的角度而言,兔子屬於食物鏈底層,因此先天上具有多生多產的繁洐能力,以避免滅種。但由於家兔有人類的保護,死亡風險大大降低,所以用不到這旺盛的生育功能,於是無處排解生育能力的兔子生殖器官,在老年期有高機率癌變,亦因此養兔人若非以繁衍為目的,都一律建議在兔子壯年期時就絕育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