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日常-106
- 心理治療中心 培甯
- 7月9日
- 讀畢需時 1 分鐘
在巧合之下,
友人購買了張學友的演唱會門票後無法出席。
我順勢撿拾這難得的機會(連自己搶票都無法搶到)!
在欣賞演唱會的過程中,
除了歌手的優美歌聲外,
我更被感染的是學友對於歌唱的熱愛!
以及風趣、詼諧的中場對談!
已經60+歲的他,展現了活力、幽默自嘲引得全場歡笑。
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當人投入真心熱愛的活動,
會構建情緒緩衝空間,也體會到專注的充實。
此種沈浸狀態,可以提升一個人的認知彈性與抗壓韌性。
張學友在舞台上的風趣與生命力,
正是長期滋養興趣所結出的果實,
內在動機才能推動人保持開放思維、
自然錘鍊出主動成長的能力。
這讓我處於教養焦慮的世代有些反思,
當代家長深陷「績效教養」的洪流,
焦慮驅使家長不斷填塞課程、緊盯表現,
卻在無形中淹沒了孩子與生俱來的探索本能——
那些閃著好奇光芒的自我驅動力,正悄然熄滅。
童年興趣是生命最初的星光,
探索的驅力是人類的本能。
它們在有些大人眼中或許是教養上的阻礙,
但實際卻是蘊含照亮未來的能量。
當家長放下「塑造者」的角色,
轉為興趣的守護者與資源提供者,
孩子便能在熱愛中長出翅膀——
那翅膀終會帶他們飛越人生的風雨,
如張學友般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上,從容閃耀。

-%E9%80%8F%E6%98%8E.png)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