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心理日常-120
心理師的反思日常:以覺察提升治療品質 在心理治療的臨床工作中, 治療師時常面對個案帶來的複雜情緒—— 治療師也會有情緒, 有時充滿效能感,有時卻感到厭惡、空白, 甚至無力。 這些情緒並非偶然, 它們往往是治療歷程的重要信號。 當治療陷入停滯,除了思考個案的動機或阻力, 資深心理師更傾向於向內自省: 是否我們自身的未竟議題, 正悄悄影響著治療的推進? 例如,治療師若對個案的消極感到氣餒或生氣, 背後可能隱藏著對個案生命經驗的嫉羨, 或是自身對「無能為力」的恐懼。 又或是對個案過度共情,不斷地想為他找方法。 這些情緒若未被覺察, 容易使治療偏離中立與同理的軌道。 唯有透過持續的自我反思、接受督導或個人治療, 治療師才能消化這些感受, 回歸到更深刻的陪伴,真正理解個案的需求。 那麼,作為尋求幫助的個案, 該如何辨識一位治療師的專業品質? 關鍵在於觀察治療師是否具備「反思的習慣」。 一位具有品質的治療師不會永遠保持「正確」, 但會願意在困境中停下來思考, 並在適當時機與個案討論治療中的動態。 他們的情緒反應是受控的、可理解的, 而非直覺的、未經整理的。
心理治療中心 培甯
5天前讀畢需時 2 分鐘



bottom of page
-%E9%80%8F%E6%98%8E.png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