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日常-112
- 心理治療中心 培甯
- 8月20日
- 讀畢需時 1 分鐘
華人社會裏,
總有那無形而沉重的尺:
為他人無限付出是「好人」,
守護自己卻被視為「壞人」。
這無形的道德枷鎖,常讓善良的人噤聲。
不論工作中,家中,社交場合中。
你喉嚨裏那句「這次可能不行」終究未能出口。
只因懼怕對方心底浮現「自私」二字、
唯恐背上「不孝無情」的標籤。
那些被讚頌的「好人」,
往往在微笑中默默吞下委屈,
外表無瑕,內裏卻悄然發酵著酸楚。
究竟何為好?何為壞?
健康的界線,從來不是冷漠的城牆。
它只是承認:我的精力、時間與資源同樣珍貴。
當「自私」成為守護界線的污名,
我們便集體困於取悅他人的牢籠。
學著說「暫時唔得」,
學著在重要時刻為自己發聲。
這並非道德的滑坡,而是自尊的歸位。
真正的好人,首先學會對自己溫柔——
這柔軟而堅定的力量,才能支撐我們持續溫暖他人。
當守護自己不再被污名化為自私,
心才能掙脫枷鎖,讓善良自由呼吸。

-%E9%80%8F%E6%98%8E.png)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