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心理日常-117

  • 作家相片: 心理治療中心 培甯
    心理治療中心 培甯
  • 9月24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9 月開學已將近一個月了,

家長和孩子的感覺還好嗎?

孩子普遍在開學後,

都會經歷緊張、焦慮、不安,

或者是失落、孤單、難過的情緒

一來是要適應一個新的年級,

可能會有新同學、新老師、新的教學方式,

面對未知,孩子就會感到焦慮;


二來是孩子可能不再跟以前熟悉的老師同學同班,

又或者是以前的朋友因分班而不再親近,

而且有些學校在9月初就已經排滿了一系列測驗默書,

孩子從悠閒的暑假突然變得要應對眾多評核,

孩子會感到難過,因為自己的自由時間將會大幅度減少。


在這個高壓又緊湊的上學日子,

我想要跟家長分享一部輕鬆喜劇:

   《有求必應日》


這是講述一對以往崇尚自由、熱愛生活的一對父母,

婚前可以自由自在過想要的生活,

臨時起意的活動想做就去做,

如何在婚後成為父母後,

所有的「YES (可以)」都變成了「NO(不行)」,

為了育兒,父母放棄了自身的慾望,

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,父母限制孩子的自由。

可一旦孩子到了青春期,他們只感受到父母的「獨裁」,

卻體會不到父母的「愛」,

於是為了改善親子關係,

他們嘗試了舉辦一天「有求必應日」。


有求必應,顧名思義

是指父母安排一天只聽從孩子的所有要求和願望,

且要盡量配合和達成;

但這種自由也並非沒有限制,

有一些條款,例如:

(1) 孩子的要求不能牽涉到未來,例:養一隻寵物

(2) 地理位置的限制,例:不能離開家的範圍超過幾公里

(3) 金額使用限制

等等(家長先跟孩子討論好共識)


在電影中,孩子們都相當興奮,父母也盡量的配合,

甚至找回了以前的生活熱情,

終於可以從令人窒息的生活和親子關係中解脫,

孩子也見證到父母除了「囉嗦」以外的一面。


可是,當媽媽謹守底線,

拒絕讓青春期的女兒單獨去跟朋友參加音樂祭,

女兒立即因自主權及自我照顧能力被挑戰,

「看穿」了媽媽只是想通過給予一點甜頭以換取更大的威權,

孩子們更是鑽了父母的漏洞,自由的做盡自己想做的事。

但當孩子們真的做到了,卻後悔和害怕了,

因為結果帶來的災難令孩子們無法控制...


最後孩子們了解到平日父母諸多禁止的苦心是為了保護,

爸爸也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只是成為孩子的「玩伴」,

爸爸還需要扮演規矩和堅定;

媽媽需要爸爸的支持,也需要爸爸的幫忙,

育兒才能變得相互扶持和輕鬆一些。


這部電影演活了我們在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家長議題,


包括:青春期子女開始感到父母煩厭,想要自主權,

但總感到家長難以放手,仍將子女視為小孩子的內心掙扎;


成為父母之後,自己的自由因育兒而被剝奪,

「父母」這樣的一種大人的生活方式,只能有良好的示範,

就要改變或捨棄一些自己過往一直喜歡做的事,

當然生活中也充斥各種的「不可以」,

不論是對孩子,還是對父母自己;


還有父母之間難以互相扶持,

多數父親都是扮演賺錢和陪玩的角色,

然後母親是管教和約束的角色,吃力不討好,

媽媽們會感到難受是因為爸爸不但不配合,還會冷熱冷語,

媽媽感受不到爸爸的理解和支持。


如果你的家裡正在經歷上述情況,

不妨一起看這一部《有求必應日》,

或許你的家庭也可以嘗試安排這樣的一天,

或許讓彼此都有說話權、有機會經歷和認識彼此不同面貌,

家長和子女在維繫親子關係上會有新的觀點與看法,

家長也比較能找回自己、找回對生命的熱情,

讓你的育兒生活不再那麼的有負擔感和難受。


ree


留言


培甯心理治療中心

Centro De Psicoterapia Nurturing Natures

(+853)28403637  nurturing.natures.mo@gmail.com

澳門荷蘭園二馬路6號友聯大廈1樓G座

©2022 培甯心理治療中心 版權所有。

bottom of page